7月29日,青海海東供電公司經濟技術研究所業務專家葸全德應用智能評審系統開展工程項目設計審查工作,根據系統提示梳理出3項農網高壓業擴新建工程可研報告中存在的問題,并告知相關人員修改完善。以往,這項工作需要多位專家經過大量資料對比后完成。而系統依托可研評審智能體,能按照評審規則及要點,在10分鐘內根據可研報告、材料清單、設計圖等資料自動完成審查并給出修改意見,進一步提升審查效率和準確性。
海東供電公司變電運檢中心變電監控班員工線上監控變電站設備運行情況。 李永鵬 攝
智能評審系統是國網青海省電力公司依托光明電力大模型開發的數智化應用之一。年初以來,該公司聚焦新型電力系統省級示范區建設,圍繞安全管控、計劃編制、項目評審等業務轉型需求,基于光明電力大模型開發數智化應用,推動人工智能技術融入電網業務多環節,促進業務提質、一線減負,為全面推進電網業務數智化轉型打好基礎。
多維度全場景智能監管建設施工
在高寒高海拔地區,電網建設施工面臨山高路遠、氣候極端、環境惡劣等困難。“人巡+人控”的傳統監管手段已難以滿足施工安全管控需求。
為了適應高原施工環境,國網青海電力在施工項目現場配備高寒耐用型智能設備,確保監控攝像頭可在零下40攝氏度的環境中正常運轉。無人機也具備更強的抗風能力。依托安裝在工程沿線的機巢,無人機日均可執行4次高頻自主飛巡任務,并傳回飛巡圖像。
國網青海電力還研發“空-地-域”全場景智能化安全巡檢系統,實現隱患自動識別、風險智能預警、現場實時聯動的數字化監管閉環。該系統融合無人機自主巡航、定點高清視頻監控和圖像識別等技術,構建起“天上飛、地上看、數據中臺管控”的三維感知網絡,可實時分析圖像,動態識別無計劃施工作業、高空作業未系安全帶、螺栓松動等違章作業、隱患缺陷情況,并發出實時告警。該系統貫通“云-邊-端”側數據平臺,融合拍攝圖像、位置信息、歷史隱患庫等多源數據,可自動生成風險熱力圖與問題分析報告。
“空-地-域”全場景智能化安全巡檢系統5月上線以來,做到分鐘級排查告警,使施工違章發現率提升20個百分點,缺陷隱患率下降38個百分點,相關數據流轉效率提升60%。
電網檢修計劃編制效率大幅提升
檢修計劃編制要綜合考慮設備健康狀態、調度窗口、作業沖突、用戶影響等多種因素,需要跨部門協同,工作量大。此前,檢修計劃編制周期通常要1~2周時間。
國網青海電力針對計劃編制難點,基于光明電力大模型構建“五維度”智能體模型,從工作必要性、停電檢修必要性、項目完整性、工期合理性、時間優先級等五方面全面建模分析,并依托“電網一張圖”開發了檢修計劃智能輔助決策系統。該系統集成語義分析、多模態理解、視覺識別等三大算法模型能力,構建“大模型+小模型”協同架構,具備計劃自動生成、優先排序、智能審核等功能,實現設備狀態實時感知、作業沖突自動識別、風險庫自動匹配、時序智能優化。
6月17日起,檢修計劃智能輔助決策系統在海東供電公司試點應用。“系統能自動識別設備隱患、負荷沖突及可調窗口,綜合供電可靠性、用戶密度、歷史檢修記錄等20余項指標,生成最優檢修排程。遇到復雜場景時,系統還支持‘人機協同’快速調整方案。”海東供電公司科技數字化辦公室項目管理專責許宏洋介紹,系統應用后,檢修計劃生成效率提升80%以上,檢修計劃編制周期由1~2周壓縮至2~3天。
系統應用不僅提高了電網檢修效率,也提升了綜合效益,實現了檢修作業計劃從“被動平衡”向“主動統籌”的升級。
農配網項目評審更準確高效
在施工監管、檢修計劃編制智能化轉型的同時,國網青海電力在農配網項目設計評審方面也實現升級。該公司自主開發的智能評審系統主要用于10千伏農配網項目評審,進一步提升了項目審查效率與準確性,助力農配網項目評審從人工審核轉向智能審查。
農配網項目評審至少涉及數十頁圖紙、上百項參數及復雜交叉的技術規范。傳統評審方式中,評審人員需要逐項對比校核,單個項目評審時長通常在數小時以上,而且可能出現指標遺漏、材料重復、核算誤差等問題。
5月以來,國網青海電力基于117個典型案例深度解析,梳理153項技術指標與82項核心規則,對算法模型進行2000組問答訓練和1560份規范學習訓練,形成覆蓋技術、經濟雙維度的專業經驗庫,構建了涵蓋“設計規范-審查維度-經濟測算”的多模架構,在此基礎上開發了智能評審系統。系統通過解析圖紙內容,能自動識別電源點位、導線參數、配電結構等關鍵信息,智能審查農配網項目七項核心指標,而且可以動態核算造價,提供優化建議。
智能評審系統包括四個主要場景:智能收資解析場景可自動提取項目資料關鍵數據,技術規范審查場景能實時對比千余項行業標準,圖紙合規校驗場景能精準識別設計缺陷并開展經濟性評估,工程造價動態核算場景負責精準把控成本。該系統還內嵌“四性審查”智能體,可在項目評審中開展完整性、一致性、規范性和合規性等多維度把關。
此外,智能評審系統5分鐘就能完成以前需要數小時的工程量核算,還將費用核算誤差率從5%壓降至0.3%,審查準確率達98%。目前,系統已在國網青海電力各單位推廣應用,將單個項目評審周期由3天壓縮至4小時,且避免了材料清單遺漏等問題,使跨專業協同響應速度提升70%。(祁凱凱 徐琛 周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