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我國首個電力行業統一物聯網操作系統,“電鴻”正以“數字底座”之力,打通新型電力系統建設的“最后一公里”難題。
在廣西南寧智能配電站,運維人員輕點平板電腦,墻面上數十個傳感器狀態瞬間呈現。過去,不同品牌設備需單獨調試,現在接電即上線,遠程巡檢每月省下16個工時。“電鴻”系統讓光伏、儲能、用電設備數據無縫貫通,實現電力自給自足。
這種變革源于電鴻對行業痛點的精準破解。長期以來,電力終端設備協議各異、數據孤島林立,如同“七國八制”的鐵路軌道難以互通。“電鴻”通過統一接入標準和通信協議,構建起覆蓋芯片、模組到終端的“共同語言”,使海量設備實現即插即用。
南沙的零碳智慧充電站是“電鴻”賦能綠色交通的縮影。這里沒有燃油車占位的尷尬:車輛進場觸發地鎖秒級解鎖,充電樁動態分配功率優先保障公交車輛,光伏板產生的綠電直供充電網絡。“全自動運營讓單樁日周轉率提升35%,低谷時段消納棄光率超50%。”
更深遠的價值在于能源體系的柔性調控。深圳前海供電局虛擬電廠平臺接入儲能站、光伏站等7類可調資源,通過“電鴻”化改造實現分鐘級響應電網指令。2024年9月,虛擬電廠精準響應兩個月內調節負荷580兆瓦時,創造經濟效益超百萬元。操作系統不是單一企業的獨角戲,而是一場需要聯合內外部資源、匯聚產業鏈上下游力量的生態共贏之戰。“電鴻”采用開源路線,匯聚了產業鏈上下游的全產業伙伴,已完成電力行業超過千款設備的適配工作,500家產業鏈廠商加入“電鴻”生態。
今年7月23日,南方電網公司聯合能源行業央企、能源產業頭部企業在內的20余家企業代表成立首個行業開源應用社區——開放原子電鴻開源社區。社區的成立成為“電鴻”新出發的起點。未來,希望通過技術標準共建、開發資源共享、產業生態共治等開源機制,用開源代碼托起新型電力系統,讓生態協作照亮千行百業,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綠色數字動能。讓每一度綠電可調度、每一噸碳減排可計量——這才是數字底座承載青山綠水的真正意義。(南方電網報 杜韶輝)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