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載:根據最新安排,2020年國家電網公司特高壓建設項目投資規模已增加至1811億元,可有效帶動社會投資3600億元,整體規模5411億元,被稱為“新基建”重頭戲的特高壓將加快推進,在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中發揮更大作用。
我們知道,特高壓由1000千伏及以上交流和±800千伏及以上直流輸電構成,具有遠距離、大容量、低損耗、少占地的綜合優勢,是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輸電技術,其關鍵技術與“新基建”的契合度極高;而特高壓等之所以被稱為“新基建”,指區別于鐵路、公路、機場、水利等傳統基建,更注重硬核科技,更注重數字化和智能化,“新基建”代表著高科技和新型的生產關系,是世界電力工業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特高壓具有產業鏈長、帶動力強、經濟社會效益顯著等優勢,對于拉動經濟增長、擴大就業規模、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穩定社會發展等都具有重要作用。特高壓作為“新基建”七大領域之一,特高壓產業鏈包括電源、電工裝備、用能設備、原材料等。就以陜北-湖北工程為例,就涉及上百家設備制造、建筑、安裝、科研單位,直接帶動設備生產規模約120億元,增加就業崗位超過4萬個,帶動電源等相關產業投資超過700億元。
2004年以來,我國在理論、技術、標準、裝備及工程建設、運行等方面取得創新突破,實現了特高壓的“中國創造”和“中國引領”。截至目前,我國已建成“11交14直”特高壓,其中國家電網經營區“11交11直”,項目累計投資超過4300億元,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堅強的電力支撐。特高壓“西電東送”送來清潔能源已超過1.2億千瓦,其價格上也有優勢,有效支撐著我國西南水電基地、“三北”新能源基地開發建設。
面對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沖擊和經濟下行壓力,作為“新基建”,特高壓涉及大批輸配電零部件,比如變壓器、開關、電容器、避雷器、換流閥等,再加上大量原材料企業,社會投資規模巨大,很顯然,將為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為未來經濟發展提供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