塌陷的土地無法用,無處用,無人用,漸漸變成廢棄的土地,生態的瘡疤。
當煤礦塌陷區遇到光伏電站后,一切都發生了變化!
本網訊(馬良紅 王珂)2016年,三峽新能源山東分公司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參與光伏領跑者計劃,堅持綠色開發理念,因地制宜采用“漁光互補”的新型開發形式,變廢為寶,投資3.8億元建設微山楊路光伏電站。
項目建成投產后,平均每年為社會提供清潔能源約5535萬千瓦時,每年可節約標煤1.8萬噸,減少二氧化硫排放量340.6噸,二氧化碳4.2萬噸,有效緩解環境保護的壓力,實現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項目節能和環保效益顯著。
去年十月微山項目積極探索,利用光伏發電無污染零排放的特點,實現光伏發電與生態漁業有機結合,在場區試驗水域開展漁業養殖,累計投放魚苗1萬余尾。
隨著光伏產業、漁業養殖的建立運營、有機結合,微山縣因煤而立的產業格局一去不復返,新能源產業及其帶來的附加生態效益,將變成其經濟結構中重要的一環,原本廢棄的沉陷區,重新孕育生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