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里歸來顏愈少。
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
試問嶺南應不好?
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宋】蘇軾《定風波》
2019年12月18日,貴州省銅仁市生態移民局組織召開了彭水水電公司貴州庫區竣工階段移民安置驗收會,會議一致通過彭水水電站在沿河縣庫區的移民安置竣工驗收,標志著歷時16年的彭水水電公司庫區移民安置相關工作圓滿結束,彭水水電站也成為集團公司第一個通過移民安置驗收工程的百萬以上裝機大型水電站。
從2003年3月開始實物指標調查,庫區移民工作拉開序幕,經歷16年漫長歲月,基礎設施建設工程、教育希望工程、移民安居工程……一個個涉及庫區移民的基礎工程,成為庫區群眾的溫飽工程、小康工程,成為黨和人民的連心工程。彭水水電公司是歷史的見證,是集團公司開發水利水電資源造福于民的佳話。
庫區移民舊居
庫區移民新居
開啟移民大幕 不畏風雨踏征程
跨境1018千米的碧綠烏江,從貴州高原上傾瀉而下,奔涌至渝東南酉陽、彭水,在涪陵注入長江。彭水水電公司庫區綿延重慶、貴州兩省市一百余公里。集團公司響應“西部大開發”號召,懷著造福一方百姓的責任,在烏江開發了第十個梯級電站——彭水水電公司——緩解最年輕直轄市重慶的電力供應不足困境。2003年,當彭水水電公司基建的第一聲開山炮震徹沉睡的巴渝大山時,大唐人開拓的號角喚醒了這塊陡峭貧瘠的土地,庫區群眾地理上的“原鄉”,隨著電站的建設漸行漸遠。移民工作,成為電站建設、發展的重要一環,自此拉開了序幕。
移民工作號稱“天下第一難”,彭水水電公司的移民工作之“難”,不僅僅在于移民工作的艱辛,還在于涉及范圍之廣——涉及重慶、貴州兩省市,彭水、酉陽、沿河三個縣,24個鄉鎮114個村、405個組,需要搬遷移民2.8萬人,復建各類房屋面積高達141.6萬平方米;也在于涉及面之廣——涉及國家水電工程移民安置、土地征用、環境保護、野生動物保護、城集鎮遷復建、公路橋梁建設、文物保護等多項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地方政策和行業規范,堪稱一部社會科學百科全書。
建設前的移民新鎮
如今的移民新鎮
跋涉萬水千山 “六千干部”克萬難
彭水水電公司移民部2004年5月組建,組建之初僅有1人,隨著移民工作力度加大,擴展到10人。他們或經驗豐富、或政策水平高、或親和力強,特點各不相同卻都把移民為民的使命抗在肩上,互助互補,成功地承擔了整個庫區移民搬遷安置、移民工程復建、現場督促協調等巨量工作。他們常年駐守庫區,奔走于地方政府與移民群體之中,書寫了水電站建設和庫區移民史上的新篇章。
移民工作牽扯到千家萬戶的切身利益,彭水水電公司移民干部16年的征途中走遍了烏江沿岸和庫區搬遷區域,嘗遍酸甜苦辣況味。他們曾被形象地稱為“六千干部”——面對千頭萬緒的移民工作不畏艱辛,為調查移民涉及的基本數據走遍千山萬水,走遍千家萬戶做群眾的思想工作,用盡千言萬語說服大家搬遷,想盡千方百計妥善安置城鄉居民,歷盡千辛萬苦實施移民工程。
移民工作之路坎坷曲折,移民干部曾經多次被不理解的群眾冷言冷語,雨夜受困在山村里,睡過四面透風的柴房,也曾經連滾帶爬摔下濕滑的山道。但是,移民干部都理解庫區群眾的心情,他們對庫區群眾響應國家號召、支持水電建設事業充滿感激;對庫區群眾離開世代居住的家園,為烏江水電開發建設做出的犧牲心懷敬意,所以他們在工作中無論遇到什么樣的艱難險阻,無論受了多少委屈,都默默承受。因為大家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和心愿:切實保障庫區移民群眾的合法權益,妥善安置庫區移民,讓庫區移民群眾早日安居樂業。
龔灘古鎮舊貌
龔灘古鎮新顏
山鄉涅槃重生 民心安處即故鄉
華夏民族自古以來,就有強烈的“原鄉”情結。原鄉,就是故鄉,生養、成長的地方。原鄉不僅是地理上的故鄉,也是心靈的終極歸宿。烏江流域淹沒區的群眾離開曾經貧瘠荒蕪的深山,經歷了遷居遠離故園,從散落村居融入集鎮城邦的現代文明。
龔灘古鎮位于重慶市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境內,坐落于烏江與阿蓬江交匯處的烏江東岸,是一座具有1700多年歷史的古鎮。電站建設之初,當地居民多以外出打工謀生。電站建設蓄水后,庫區水位將抬高100多米,舊的古鎮將沉睡于深水中。為保護這座獨具民族特色的古鎮,彭水水電公司在移民工作中,通過對古鎮一磚一瓦一樹一木的恢復型整體搬遷,以及新集鎮的建設,方便了當地居民的出行、生活和就業。通過移民,助力地方政府將其打造成為4A級旅游景區,不僅讓沉睡的龔灘古鎮涅槃重生煥發新生,也提高了古鎮居民的生活水平,居民守著自家院宅做生意,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小河村黨支部書記錢能文,是電站庫區的第一批移民,在電站建設啟動后,他和鄉親們告別世代居住的小河村,告別土磚墻、茅草屋頂,搬遷到了城鎮化移民區萬足新鎮,在現代化移民小鎮經營著一家小型超市。閑暇時,他總喜歡站在通向移民小鎮的平整水泥路上,眺望不遠處的烏江電站。這個電站,凝聚著小河村一代人的記憶。昔日炊煙裊裊、養育自己的故地,如今已經成為烏江上一顆熠熠生輝的明珠。
貴州沿河縣壩坨村移民楊誠校,隨著電站建設后家鄉原址被淹沒,舉家搬遷到移民聚居區。兩層小樓,自來水、燃氣設施齊全,生活條件便利了許多。昔日依靠農耕作為主要經濟來源,今天利用底樓門面,開了一家集蔬菜和日用消費品銷售為一身的雜貨店,每月銷售收入加上移民后補資金,一家過得其樂融融。
彭水水電公司累計移民安置搬遷人口28425人,規劃復建改建二級公路3.73公里,四級公路59.93公里,橋梁11座,隧道1處。這一組組統計數據背后,是庫區移民道路上堅實的腳印,彭水水電公司最終實現了對庫區移民“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承諾。
人們把電力比喻為經濟發展的“命脈”,彭水水電公司建成投產“脈動”著經濟的光明,照亮了兩萬多庫區群眾的心田。大唐人攜手渝、黔人民,譜寫了鏗鏘有力的時代樂章,在青山秀水間,奏響著大唐人的奮進之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