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火如荼的夏季過后,電建核電公司迎來了豐收的金秋時節:從黃海之濱“國和一號”示范工程不斷崛起,到徐大堡核電站開工建設,再到廣東太平嶺核電項目部華麗蛻變,一幅綠水青山、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秀美畫卷正在“碳中和”的時空經緯里徐徐鋪展。
“進入‘十四五’時期,我們要以綠色低碳為重要支點,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電建核電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劉法書對企業未來發展之路作出了清晰的規劃。凝聚著“核電領先、轉型升級”的發展理念,電建核電人矢志追夢、敢于爭先的鐵軍精神讓這張“核電名片”愈加閃亮。
鑄國之重器
石島灣畔,被稱為“國之重器”的CAP1400壓水堆核電示范項目正在忙碌的施工中,這是電建核電公司承建的一號常規島及BOP建安一體化工程現場。在“碳中和”旗幟之下,一場新能源產業的偉大變革正在“國和一號”示范工程悄然興起。
2020年9月28日,我國三代核電自主化標志性成果——“國和一號”正式發布。這也意味著我國從本世紀初開始實施的三代核電自主化戰略取得重大突破。作為中國電建集團旗下唯一一家核電建設專業化和第一家擁有民用核安全設備安裝許可全項證書的企業,電建核電公司深刻認識到,核能技術升級對于推進全國能源穩步轉型、如期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愿景至關重要。
乘著“低碳”東風而來的“國和一號”示范工程,是《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確定的16個重大科技專項之一,機組單機發電功率153.4萬千瓦,設計壽命60年。CAP1400核電機組正是在引進、消化、吸收世界第三代先進核電技術的基礎上,通過再創新開發出的具有獨立自主知識產權、功率更大的非能動大型先進壓水堆核電機組,其安全性、經濟性和環境相容性有了進一步提升,可滿足世界最新核安全標準,達到了全球一流水平。
常規島汽輪發電機低壓內缸下半就位、管道安裝節點圓滿完成,泵房封閉止水完成……高效環保的施工理念已融入到項目履約的每一道鏈條。“國和一號”建設團隊不斷改進創新傳統施工方式方法,力求將項目打造成技術水平高、節能環保的精品工程。從設計方案到生產研發,“紅七連”施工突擊隊步履不停,啃下了一塊又一塊“硬骨頭”,填補了一項又一項空白,在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的地方下苦功夫。如今,無數“大國重器”最前沿的“大國工匠”,用勤勞的雙手正在將“中國制造”變為“中國創造”。
風起遼東灣
中核遼寧核電徐大堡核電廠址宛如鑲嵌在遼東灣的一顆耀眼寶石,嶄新開挖的基坑、捆扎整齊的鋼筋叢,讓繁忙而有序的核電建設現場迸發著勃勃生氣。
徐大堡核電3、4號機組項目是“十四五”時期遼寧省投資建設的最大清潔能源項目,總投資515億元。該項目規劃建設2臺VVER-1200型核電機組,投產后每年可發電180億千瓦時以上,相當于每年減少煤炭消耗513萬噸,對于保障能源安全、優化能源結構具有積極作用。
在工程建設中,承擔3、4號機組工藝性BOP土建工程施工重任的電建核電公司徐大堡核電項目部始終堅持“安全第一、質量第一”的方針,持續提升核電建設管理水平。自工程開工以來,面對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項目團隊科學管理,開拓創新,攻堅克難,精心組織工程建設,嚴格按照上游管理單位下發程序,提前編制了項目部各類管理程序和工作程序。經過項目部全體員工的共同努力,圓滿地完成了各項節點任務目標,得到了業主和監理公司的一致好評。
近年來,為應對火電行業日益萎縮的嚴峻形勢,電建核電公司領導班子深入研究國家能源政策和發展趨勢,積極實施“核電領先”發展戰略,加快“減碳”的腳步,全力投身于核電建設,創立了一支劈波斬浪、英勇頑強的強兵勁旅,全面向清潔低碳產業轉型,快速向核電安裝施工領域進軍,奮力吹響了中央企業推動綠色能源產業快速發展的嘹亮集結號。
曙光正綻放
從跟跑到領跑,電建核電公司的“核電強企”之夢正逐漸綻放曙光。隨著廣東太平嶺核電工程建設一期BOP工程正式拉開帷幕,項目部敢闖敢試的強大熱情被最大程度的激發出來。工程建設者們加強精細化管理,大力推進標準化建設,構建核電建設新模式,為公司依托在建重點項目,搶占核電市場打下了堅實基礎。
就競爭而言,制度的剛性約束無疑是第一生產力。為提升項目部的核安全文化建設與防造假意識,落實“違規操作零容忍、弄虛作假零容忍”的要求,項目部編制了《防造假與核安全文化培育控制程序》,并根據現實情況程序不斷對程序進行升版。通過收集防造假與和安全文化資料、典型案例,并組織全員進行學習,各班組利用站班會時間進行震撼教育,多渠道、多方式營造核安全文化氛圍,培育核安全文化。
在施工現場,工器具存放旁邊張貼著不同樣式的二維碼。看似普通的二維碼背后,卻包含著先進的“黑科技”。只要拿起手機輕輕一掃,項目簡介、工程進度、現場施工照片、項目視頻介紹、先進工藝等信息一覽無余。相比于傳統的現場施工交底,二維碼交底的方式不但新穎,替代了傳統的資料、標識牌等,而且傳播高效、制作方便、節約成本。二維碼僅僅是廣東太平嶺項目部科學管理的舉措之一,項目部勞務人員全部實行實名制管理,安全帽上的獨特標識既是身份卡,又是通行證。智能設備等軟硬件信息技術與施工生產過程相融合,極大提高了項目生產效率、管理效率和決策能力。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經過數十年的核電工程磨礪,電建核電公司憑借精湛的工藝、過硬的實力再一次刷新了“電建鐵軍”的輝煌,向祖國核電建設事業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就此開啟了核電發展的探索創新之旅。
在與電力行業“眾有志之士”攜手邁進的綠色發展的道路上,電建核電公司將繼續搶抓核電發展重要機遇期,在“高碳”上做減法,在“低碳”上做加法,用好并擦亮核資質“金字招牌”,繪就企業高質量發展的美麗畫卷。
徐大堡項目部工程建設如火如荼
廣東太平嶺項目一線員工認真測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