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黄网在线观看,自拍偷拍亚洲视频,99久久久,成人精品一二三区,明星一级毛片,中文字幕在线色,日韩www.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產業財經

“兩化”合并重構化工產業格局

能源發展網發布時間:2021-04-06 00:00:00

用5年~10年的時間,中化集團將建設成為在產業地位、市場競爭力、創新活力等方面比肩巴斯夫、拜耳的全球一流化工企業

 

□ 李紫宸

 

3月31日,國務院國資委發布消息:“經報國務院批準,中國中化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中化’)與中國化工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化工集團’)實施聯合重組。”同一日,中國中化也宣布了這一消息。

中國中化認為,“此次聯合重組并組建新公司,將有助于打造一家行業領先的綜合性化工集團,加速化學工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行業轉型升級;有助于進一步優化企業資源配置,形成產業鏈的有機協同互補,增強科技研發和創新能力,釋放企業活力。”

4月2日,中國石化聯合會信息和市場部主任祝昉表示,兩化重組,從戰略布局到規劃,再到整個組織結構,都做了全面的準備。從業務層面,兩家化工央企“有重疊,也有差異,也有各自的專項和長處”。

祝昉認為,合并重組后,兩化從石油到化工品的全產業鏈得以強化。值得一提的是,農業化工在重組之后有望獲得深度發展,這些均符合國家戰略。同時,重組之后,兩化勢必要對龐大的產品和業務線進行一輪大范圍的調整,舍棄一些紅海業務,以期符合新的戰略和市場定位。

國資委研究中心研究員許保利分析認為,央企重組勢必要經過仔細的考量和論證,理論上講,重組會獲得更高的發展質量,但這依然要看落實的情況。

中國中化表示,重組后的兩化致力打造“科學技術驅動、可持續發展的世界一流綜合化工企業”,這也是兩化現任黨委書記、董事長寧高寧的目標與期許。

重組早有端倪

2021年1月,中國中化和化工集團決定重組,但兩化最早傳出合并消息,可上溯到2016年10月。彼時,從中糧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位上卸任的寧高寧履職中國中化不足9個月。兩家企業雖然都屬于央企,但溯源起來,二者的出身和業務特點卻很不一樣。

據中化集團官網介紹,中化集團成立于1950年,前身為中國化工進出口總公司,現為國務院國資委監管的國有重要骨干企業。中化集團現設立能源、化工、農業、地產和金融五大事業部,控股“中化國際”“中化化肥”“中國金茂”等多家上市公司。

化工集團則是專業的化工公司,有化工新材料及特種化學品、農用化學品、石油加工及煉化產品、橡膠輪胎、化工裝備和科研設計等業務板塊。是由中國藍星(集團)總公司和中國昊華化工(集團)總公司等原化工部直屬企業重組基礎上新設的央企,于2004年掛牌運營。

化工集團是化工部的班底,中國中化則是原外經貿部的進出口企業,因這樣的歷史淵源,兩家央企各自不斷發展壯大。

許保利表示,合并的確存在優勢互補,中國中化的重要優勢在貿易領域,化工集團則主要在生產領域。過去若干年,化工集團在先后并購了包括澳大利亞凱諾斯、法國安迪蘇以及瑞士先正達之后,在生產端的實力進一步增強。

4月1日,中國石化聯合會會長李壽生就兩化重組對媒體表示:“世界化學工業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區域合作和全球化進程協同推進,創新發展和綠色發展交織前行。當前中國缺乏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大型企業,是由石油化工大國向強國跨越的一個短板,此次實施聯合重組,將加快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核心競爭力的提升。”

寧高寧心中的“兩化”

外界普遍的看法是,兩化重組歷經數年醞釀到最終宣布實施,寧高寧是其中的關鍵人物。

2016年1月,寧高寧出任中化集團黨組書記、董事長。2018年7月,國務院國資委決定,寧高寧兼任化工集團董事長、黨委書記。這位先后執掌過華潤集團、中糧集團、蒙牛集團、中國中化集團、中國化工集團的央企領導人,因卓越的領導能力以及改革的魄力與熱情,被外界形象稱之為“紅色摩根”“國企的放牛娃”,寧高寧這個名字始終同國企改革緊密聯系在一起。

作為“應對新形勢新挑戰和防御重大風險的重要途徑”,重組后的兩化要成為世界一流綜合性化工企業,不僅僅是規模,還包括戰略、經營、研發創新、國際化,尤其是還有創新的能力。這是寧高寧在若干不同的場合表達過的觀點,也是他對兩化融合和本次央企改革的期許和目標。

2021年2月8日,寧高寧在中國中化深化改革三年行動專題會議上說,未來的中化集團將是高度國際化的科技型公司,要以新的戰略定位為核心,重建公司的管理體制,構建高通量的創新機器,將人才、資本、科技等各個變量平衡好、運用好,充分提升公司效率與競爭力,用5年~10年的時間,將中化集團建設成為在產業地位、市場競爭力、創新活力等方面比肩巴斯夫、拜耳的全球一流化工企業。

寧高寧認為,中化集團目前正沿著世界一流綜合性化工企業的方向穩步邁進。

從過去一年內的系列內部和公開發言中能看出,這位央企領導人對于中國化工產業發展的趨勢性判斷以及對于央企在其中的定位和作用的認識,而他對兩化改革的邏輯也蘊含其中。

3月19日,寧高寧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談及兩化的業務布局時表示,一是必須做一個科技領先、國際化、市場化的公司,產品要實現高質量發展;二是要做成產業鏈、園區化、規模化、品牌化的企業,同時是環境友好的。園區和產業鏈是化工行業未來主要的發展模式,園區里有產業鏈,產業鏈里有科技含量,并且具備規模。同時,還要不斷向消費鏈靠近,不能只銷售中間產品,要逐步延長產業鏈才能提高附加值,所有產品必須是綠色、環保、環境友好的。

寧高寧認為,目前,兩化具有良好的業務基礎、團隊基礎、財務基礎,具備較強的發展潛力,其優勢、劣勢和困難都已十分清晰。經過幾年時間的整合、調整和鞏固,兩化能夠建立起一個穩定的盈利基礎,再經過3年~5年的積累,真正形成一個健康運轉的企業。

“兩化”如何融合

從華潤到中糧,再到切入兩化,寧高寧過去不斷創下的改革戰績,令外界對作為新世紀最富知名度的央企領導人之一的他寄予了厚望。

在華潤,寧高寧曾利用收購整合,在地產、啤酒、零售、紡織、電廠、制藥、建材多個領域跑馬圈地,華潤集團從外貿公司轉向了實業。

執掌中糧集團11年間,多達幾十起并購,中糧集團從當初立足于傳統農業且帶有政策性色彩的糧油貿易公司轉變成為食品行業的巨頭,并實現了諸多品牌產品與服務組合,寧高寧由此被外界譽為“并購之王”。

如今,兩家化工央企,旗下數百個機構,主業分布在能源、農業、化工、地產等諸多領域,與此同時,化工產業置身的經濟環境更加復雜多變。

祝昉介紹,近年宏觀經濟面臨波動,2020年又遇新冠疫情席卷全球,加之原油市場在很多時候要受制于海外市場,這給市場帶來了不確定性。與此同時,下游紡織企業也在進入上游大煉油,競爭環境更加激烈。對于中國中化本身來說,還有房地產這樣的非化工業務。

一位前中國中化人士透露,貿易業務的利潤率低,中國中化在化工核心技術上還需要時間培育。化工行業與消費品行業不同,其行業技術壁壘更高,這些工業技術只能靠長期積累、鍛造,重組、并購等手段不能一蹴而就。

企業文化同樣也需要融合。相對來說,中國中化更加傳統,化工集團的市場化程度則更高一些。

與此同時,體系龐大的央企在管理上也存在著較多挑戰。上述人士認為,兩化整合的阻力不可謂不小。這既包括了復雜的人事整合,也包括難度很大的業務重整。

許保利認為,國有企業雖有其體制機制問題,但也有它的優勢。在由行業主管部門管理時期,國有企業能夠獲得一些資源支持,但其發展并不理想。而在由國資委履行出資人職責后,國有企業不再有來自有關方面的支持,但卻實現了快速發展。原因就是不斷推進改革,建立起適應市場競爭的體制機制。

外界人士評價認為,寧高寧在此前親手操刀的國企改革實踐中,將“職業經理人”的概念深植到了幾家央企當中,在這方面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寧高寧認為,國有企業也應該具有企業家精神和創造性,否則企業就不能發展。目前中國中化和化工集團加在一起,原創和高技術含量產品銷售不到30%,未來需要逐步提高這一比例。

寧高寧比任何人都清楚,要實現創新基本上就是改變這個企業,“而不是簡單設一個部門、搞一個研究院、做一個轉化。”“需要改變的是整個組織,改變評價體系,改變組織結構,也改變用人模式。”

如今,這樣的嘗試正在展開,但寧高寧坦言,“這需要很長的時間。”




評論

用戶名:   匿名發表  
密碼:  
驗證碼:
最新評論0

相關閱讀

無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