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黃克瑤)金沙江從它的源頭蜿蜒走來,途經白鶴灘。
進入新時代,世界水電建設開啟“白鶴灘時間”——歷時43個月,2020年11月26日,白鶴灘大壩首批壩段澆筑到頂。截至12月22日,白鶴灘大壩共有7個壩段澆筑到頂,混凝土澆筑量達769萬方。
300米級高壩抗震參數世界第一;首次在300米級特高拱壩全壩使用低熱水泥混凝土;取出完整混凝土芯樣長達25.7米,刷新世界紀錄;混凝土壓水檢查透水率全部為0,混凝土內在質量優良;未出現一條溫度裂縫,創造了壩工建設奇跡;
……
▲白鶴灘大壩首批壩段澆筑到頂 攝影:陳華鈞
這些優異的質量數據背后,是廣大建設者1324個日日夜夜的辛勤付出,是技術、管理層面攻克的一個個“無人區”,是建設大壩一步一個腳印的穩扎穩打。
三峽集團始終堅持“質量第一”的理念,以科技創新為質量保駕護航,在細節中成就白鶴灘的精品工程。
以高質量目標為導向
白鶴灘水電站在建規模世界第一,裝機容量僅次于三峽工程,是當之無愧的大國重器。作為水電站樞紐工程的核心建筑物,白鶴灘水電站大壩承擔著擋水與泄洪的重要任務,對蓄水發電、防洪度汛意義非凡。“千年大計,質量第一”,建設高質量精品大壩的目標貫穿于開澆準備到澆筑到頂。
時光回溯3年前。2017年4月12日凌晨,白鶴灘水電站大壩正式拉開混凝土澆筑序幕,為了這一刻的到來,三峽集團白鶴灘工程建設部(以下簡稱“建設部”)組織參建各方系統梳理各項準備工作,編制大壩混凝土開澆前準備工作導則,提出了“倉倉精品”的目標。
▲白鶴灘大壩首倉澆筑
“倉倉精品”意味著大壩備倉澆筑的每一個環節都需要高標準施工和嚴格管控,建設部和參建單位采用“一倉一總結”的工作模式,建立日碰頭、周協調會及質量周例會制度,將各方力量動員起來,及時解決現場問題。
為保證澆筑工藝穩定、備倉有序高效,混凝土標準化工藝應運而生。從混凝土下料入倉、到平倉再到振搗,還有骨料分撿、保溫保濕、倉面排水等細節,各個方面都涵蓋其中,一系列的工序都有了標準化的操作指南。
▲工人正在大壩上廊道鋼筋備倉施工現場
“比如在廊道周邊混凝土人工振搗的操作環節,混凝土要振搗幾遍,振搗棒型號如何選擇,初振的振搗時間是多長,復振的時間是多長,初振與復振的間隔時間有多長......這些參數均依據專業試驗得出,再把這些參數納入標準化工藝手冊中,用于員工培訓,指導施工。”大壩項目部工程師劉春風向記者說道。
在實際操作中,施工人員根據標準化工藝手冊很容易掌握大壩混凝土澆筑的每個要點。當所有的施工工序都有明確標準,并在施工過程中得以落實,大壩混凝土的澆筑質量就得以保證。
科技創新保障質量
白鶴灘水電站位于金沙江干流,如何克服復雜的地質條件,打造全球在建最大的水電站,是擺在白鶴灘水電站大壩面前的一項項世界性技術難題。控制大體積混凝土最高溫度,保障混凝土澆筑密實,實現壩體均衡上升,是壓在建設者肩上的一個個關乎質量好壞的重要考驗。
如何做?唯有迎難而上,唯有創新。
▲白鶴灘水電站大壩 攝影:趙洋
白鶴灘水電站大壩規模巨大,壩基地質條件復雜,壩體結構不對稱,再加上持續的干熱、大風天氣,溫控難度極大。正因如此,把控溫度成為保障混凝土質量的重要環節。
白鶴灘水電站大壩在世界上首次全壩采用低熱水泥混凝土進行澆筑,低熱水泥混凝土溫控技術沒有成熟的經驗可以借鑒。白鶴灘建設者們始終葆有創新、探索的精神,在大壩開澆前制定了《拱壩混凝土溫控施工技術要求》的試驗本,并開展生產試驗,大壩開澆時修訂為正式版,澆筑一年之后,在獲取到大量低熱混凝土溫控數據的基礎上,對每一個溫控參數進行再研究、優化和調整,進一步修訂為第二版。白鶴灘水電站建設者們在技術創新的道路上,細致入微、精益求精。
與此同時,建設部和參建各方開展“智能大壩”技術的研究和運用,澆筑一條龍智能監控、智能通水、智能灌漿等智能技術,為建成無縫大壩及保障大壩長期安全穩定運行提供了創新解決方案。
▲智能大壩智能監控 攝影:劉濤
“我們運用智能大壩的相關技術,實現精細化溫控管理,有效避免了溫度裂縫的產生,保證工程質量。”工程建設部大壩項目部工程師譚堯升告訴記者。
具體而言,大壩中埋設的5774支溫度計、75347米的測溫光纖、數千支監測儀器,用于感知氣溫、風速、溫度、應力、應變等信息,可以實現混凝土生產、運輸、澆筑、運行的全生命周期監控,對施工進度、質量進行可視化分析。
▲智能大壩監控埋件安裝過程 攝影:趙洋
細節成就精品工程
2019年4月1日,鉆孔取芯質量檢查中,白鶴灘大壩20號壩段提取的芯樣長達25.7米,成為世界上迄今為止最長的常態混凝土芯樣。經現場觀察,芯樣完整、延伸至基巖、穿過52個坯層,層間結合良好,“混凝土光滑密實、骨料分布均勻,氣泡少”——這一份高質量混凝土澆筑施工成績單的背后,是全體建設者對質量細節的精準把控。
▲大壩混凝土澆筑取芯驗收 攝影:黃春江
追本溯源,細節的講究還得從原材料開始。白鶴灘建設部物資設備部聯合白鶴灘工程試驗中心,嚴格把控低熱水泥和粉煤灰生產質量,采取駐廠監造控制源頭生產質量等措施,強化原材料質量管理。在原材料運輸過程中,公共項目部根據骨料運輸跌損規律和施工實際情況,對砂石加工系統進行工藝改造,運輸過程中還通過車輛管理系統,對車輛、駕駛員、車速、運行軌跡進行全過程監控,目的就是為了避免長途車輛運輸和多次轉料對成品骨料品質造成影響。
防微杜漸,不放過每一個潛在的風險。白鶴灘大壩共有6層廊道,結構復雜、縱橫交錯,開裂風險大。降低混凝土內外溫差,保持廊道內溫、濕度穩定,是防止廊道混凝土開裂的重要措施。傳統的人工灑水養護與旋噴養護方案都存在養護效果差、養護質量不可控、局部養護不到位、溫度不穩定、耗水量大、人工投入多等缺點。怎么辦?大壩項目部創新團隊采用超聲波加濕器進行廊道養護,實現了廊道內包括爬坡部位及頂拱等傳統養護方法難以覆蓋的特殊部位無死角全面自動養護,保證了廊道內部養護溫濕度恒定。
▲白鶴灘水電站大壩廊道形象 攝影:黃春江 趙洋
精益求精,將細節做到極致。大壩結構復雜倉的混凝土標號和級配分區較多,不同標號混凝土的膠凝材料用量不一樣,混凝土內部水化溫升也不一樣。為避免同一倉內出現較大的溫度梯度進而導致內部開裂,建設者們對冷卻水管的布置進行了個性化設計,從而實現倉內不同標號的特殊復雜區域實現同步協調溫控。
▲智能大壩灌漿保溫水管 攝影:劉濤
三年來,白鶴灘水電站工程秉承“全面推行標準化工藝,全面創建精品工程,全面防控質量風險”的質量管理方針,嚴控大壩混凝土備倉和澆筑質量,實行大壩項目部、監理、承包人三級管理人員24小時聯合值班制度。其中建設部大壩項目部員工從大壩開澆至今,連續不間斷每日夜間輪流現場值班,及時協調解決現場問題,督促施工監理履職履責,管控施工過程質量安全,節假日和周末從不間斷,遇暴雨、大風天氣時,更是恪盡職守,沖鋒在前,堅守在倉面施工一線。
目前,白鶴灘大壩已累計澆筑2000余倉混凝土,實現高強度、短間歇整體均衡連續上升,各項指標均滿足三峽集團提出的“精品工程”標準。這得益于一以貫之的精品理念、迎難而上的創新精神,以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令白鶴灘無縫大壩巍峨屹立于金沙江上。
勇攀科技高峰,打造精品工程,白鶴灘精品大壩的建設之路還在繼續。
▲白鶴灘水電站大壩航拍 攝影:陳華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