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楊波,吉林梅河口市供電公司高新供電所所長,從事供電服務工作近34年,解決客戶用電訴求超1.3萬件,客戶滿意率達100%;牽頭成立小楊愛心服務隊,組織隊員結對幫扶生活困難的老人及學生34名,累計捐款捐物金額達7.5萬元;獲吉林省勞動模范、吉林省五一勞動獎章、“吉林好人”等榮譽。
勞動者說:電桿立在哪里,我的根就扎在哪里,鄉親們的燈亮了,我的心就踏實了。
8月1日,吉林省梅河口市出現持續強降雨天氣。收到同心村線路故障搶修信息后,梅河口市供電公司高新供電所所長楊波迅速召集搶修人員,冒雨前往該村搶修受損線路。通往現場的部分道路因積水、塌方嚴重受阻,搶修車輛無法通行。大家將沉重的搶修設備扛在肩上,蹚過齊膝深的積水,前往搶修地點。抵達現場后,楊波顧不得滿身泥濘,迅速觀察周圍情況,指揮人員搶修。
“讓鄉親們用好電,把事辦到他們心坎上,就是我工作的意義。”楊波在故障搶修、服務客戶、農網改造等工作中沖在前、干在先。這份對鄉村的深情,從他踏入電力行業的第一天起,就融入每一項具體工作中。
1991年12月,楊波退伍后入職梅河口市農電局(現梅河口市供電公司),成為一名基層供電員工。面對陌生的電力專業術語,楊波覺得像看天書。但他深知電力關系千家萬戶。為了提升專業技能,楊波白天跟著師父跑現場,熟悉設備、練習實際操作,晚上在燈下逐字逐句鉆研專業書籍,遇到不懂的知識點就記在筆記本上,第二天再向師父請教。就這樣,楊波逐漸成長為能獨立負責片區電力運維工作的技術能手。
2016年7月的一個晚上,梅河口市暴雨如注。當晚值班的楊波接到了方家街村村民劉大爺的求助電話。“我家停電了,下這么大雨我不知道該咋辦,你們能過來幫我看看嗎?”楊波和同事立即驅車趕往現場。進村的路泥濘難行,能見度很低。車行駛到一半,突然陷進泥坑無法前行。楊波和同事沒有絲毫猶豫,立即拿上工具包,冒著大雨步行來到劉大爺家。他們排查后發現,故障原因是入戶線進水短路。楊波做好安全措施,登上臨時架設的木架剝皮、接線,不時抬起胳膊擦去臉上的雨水和汗水。23時,劉大爺家中的燈重新亮起。“村民的需求是第一位的,無論什么時候,只要他們需要,我們就會第一時間趕到。”楊波說。
2017年4月,楊波調任梅河口市供電公司小楊鄉供電所所長。三個月的時間里,他走訪了供區內所有企業客戶和多戶村民。
楊波在宮家街村發現,五保戶張大娘家中沒有電燈。經了解,張大娘為了節省電費沒有安裝電燈。看著柜子上的半截蠟燭,楊波心里很不是滋味。第二天,他自費買來電線、燈泡、開關等,免費為大娘接上電,并承諾承擔電費。后來,他不僅每個月給張大娘交電費,還陸陸續續幫她添置了電視、電飯鍋、電磁爐等家用電器。
為了幫助更多像張大娘這樣需要幫助的人,2017年6月,楊波在小楊鄉供電所牽頭成立了小楊愛心服務隊,組織隊員們每月開展一次愛心活動,為留守兒童送去生活必需品,幫助行動困難的老人打掃家中衛生,用實際行動傳遞溫暖。截至目前,小楊愛心服務隊已結對幫扶生活困難的老人及學生34名,累計捐款捐物金額達7.5萬元。
“我是從農村走出來的,最懂鄉親們的難處。”對于村里的用電需求,楊波總是第一時間想辦法解決。
2019年春耕春灌的關鍵時期,梅河口市遭遇干旱,小楊鄉的萬畝稻田面臨無水灌溉的困境,村民們心急如焚。鄉政府計劃打機井抽水灌溉,但原有供電線路無法滿足機井灌溉的用電需求,必須架設專用線路。楊波立即向梅河口市供電公司匯報相關情況。得到公司支持后,楊波和供電所員工們放棄了周末休息時間,全身心投入到春灌專用線路的架設工作中。連續半個月,他們吃住在供電所,每天凌晨3時就開始工作,在保障作業質量的前提下全力搶工期、趕進度。最終,他們在插秧前架設完成14.6千米線路。“春灌等不得,早一分鐘送電,村民們就多一分收獲的希望。”楊波說。
小楊鄉的養殖業在當地產業結構中占比很大,是村民收入的重要來源。由于飼料粉碎機、風機等大量用電設備長期高負荷運轉,當地常出現電壓不穩的情況,影響了用電設備的正常運行。
楊波了解到這一情況后,為小楊鄉爭取到了小康電改造項目。項目啟動后,他帶領5名供電員工通過更換老舊線路、給變壓器增容等措施,全面提升了當地的供電能力。他們持續推動小楊鄉農網改造升級,用時4個月更換了超2萬只老舊電表,提升了當地用電計量的準確性。
改造完成后,小楊鄉的供電可靠性顯著提升,保障了152戶養殖戶用電可靠,為當地“秸稈變肉”產業的規模化發展提供了堅實的電力支撐,助力村民增收致富。
2024年,楊波調離小楊鄉供電所前,將一本厚厚的筆記本交到接任所長蔡偉手里。本子里記的不是賬,是村民們的用電問題:老張家的線路有些老化、老王家的粉碎機不轉了、宮家街村的機井抽不上水……“這些問題我解決一個就劃掉一個,還有幾個沒劃掉,你要多關注。”楊波對蔡偉說,“電桿立在哪里,我的根就扎在哪里,鄉親們的燈亮了,我的心就踏實了。”(黃禹銘 趙萌 盛春喜)
評論